“历史的起点”叙述了从三皇到大禹开创的华夏社会认知传承的核心精神:勇于直面生存环境,迎难而上不信邪。同时,这个时期也形成了华夏文化的认知模式:系统的、整体的认知世界的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的形成也不难理解,神农氏开启了农业种植后,农业生产要求与天时地利的统一,既要整理河道沟渠灌溉农田,还要观察自然气象节气去决定何时春耕秋收。在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期,农业生产应该是一个由很多人一起参与的系统工程,而华夏文化的系统整体的认知模式也就伴随着农业生产演化而来。
现存的一神教文化(基督和伊斯兰之间关于古希腊文化的原创问题有些扯不清,将其归为一类),佛教文化,以及华夏文化,其中有意思的事情是华夏文化实现了对另外两种文化的融合,而对佛教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恰又都起始于华夏历史的波谷期:五胡乱华和清末民国。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华夏文化没有被摧毁,而是去融合入侵文化的优秀成分,给自身注入新鲜的血液。华夏文化在历史波谷中显现出的坚实韧性的缘由下面继续考察。
使得知识传承主要在贵族间进行,兼容并蓄。伴随着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大争大放,百家共存百家争鸣铸就了华夏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海纳百川,这样的众星璀璨的文化繁荣期也是空前绝后的,互辩传学,百家争鸣,对于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来说(我们认同华夏文化的历史跨度绝不止5000年的说法),也有利于给新学说新观念的产生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在5000年的华夏文明史中!
百花齐放,加速了知识的普及和社会认知的传承;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系统整体的认知模式一旦补上对微观机制理解不足的缺陷后,优点是在不了解系统背后的微观机理的特定历史时期也可以有效地去解决系统问题。京杭大运河这些宏伟工程只是这种认知模式传承的延续。
华夏认知模式的系统性整体性,重用而不究其源,后面在儒家那里表现为与天地和而不是与天地同。表现为对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的重点关注,而中间的机理不是重点关注的。比如方剂草药、穴位针灸,是长期实践而来的,将人体当做一个系统的黑箱来看待,辨症后确定方剂草药即系统输入量,然后观察病情变化即系统输出量,再根据病情变化的不同去调整输入量,经过长期累积的大数据学习后得出结果,确定输入量跟输出量的对应关系,辨症用药。
诸子百家持续数百年的大争大放,铸就了华夏文化的骨架,使得华夏文化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后面在受到佛教东来的冲击后终将佛教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佛教本土化的佛宗八派。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华夏文化能在历史低谷中坚行,期间勇于自我批判自我革新,在融合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后终将王
期间社会秩序的交替和制度的变革都有利于新旧观念的碰撞和新学说的形成;激发的创造力也有利于诸子观点的完善、进化和传承;这种认知模式的优点缺点都很明显,官学垄断以及竹简书籍的匮乏,华夏文化的骨架才得以形成。后续的万里长城,知识的垄断使得文化不繁荣。华夏文明在上古时期就能完成疏通大江大河这样的宏伟工程,300年的科技文化方面的落后只能显现出华夏文化认知模式的缺陷但证明不了华夏文化以及认知模式的落后。在周王室王权衰落以及诸侯崛起的过程中。
直到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的数百年间,诸侯在混战竞争中对人才的渴求,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近代科技文化的落后。百家共存的文化繁荣期。诸多因素的叠加,这种优化后的系统整体的认知模式会在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爆发出巨大优势。
对系统背后的机理没有传统的动力和习惯去深究,五帝时代到夏商西周,诸子著书立说,但缺点也明显!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