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在繁忙的广州火车站,一场劳务派遣工的签约风波悄然来临。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有近两万劳务派遣工,他们的劳动合同大多是在2013年12月底到期,要继续留下来工作,就需要与用工单位进行新一轮的签约。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前,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下达了终止与部分劳务工续签的决定,而且没有说明任何理由。消息一发布,接到通知即将离职的几百名劳务派遣工顿时炸开了锅。
丈夫离去后,曹莉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原本租住的房子也被房东以各种理由收回了。
曹莉和女儿住进了好不容易协调下来的这间小屋,曹莉担心一旦工作没有了,一想到这些,可现在,想给孩子一个安定的家。曹莉就很痛苦。单位的房子很可能被收回去。她精心收拾了房子,2012年6月,
曹莉和同事们不愿相信,工作了十几年的单位就这样要离开了,在不知不觉之间,车站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的主要依靠。从知道消息的八月一直到十月份,劳务工们多次找领导,希望能够改变这一决定,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临时工,是一个并不新鲜的名词,在法律上甚至已经是一个不太规范的名词,因为随着1995年《劳动法》的实施,在法律上已经没有所谓“临时工”的说法。但是,临时工却是我们身边现实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一个庞大群体。刚刚过去的2013年,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为劳动者撑起了权益的天空,十八届三中全会也传来了改革的讯息。但是,当人们迎接2014年新年的时候,很多临时工和他们的家庭却心情忐忑,因为新年是一道坎,他们不知道能不能把自己手头这份工作,以及这份工作带来的小幸福,带进新的一年。那么,临时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抉择,对于改革有着怎样的期待,对于改变临时工的命运,单位、社会、政府是不是做出了足够的努力?新年前夕,本台走基层记者在广东、河南、山西选择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临时工群体,展开蹲点调查,从今天起推出《走基层·临时工》系列报道。我们先从发生在广州的一起签约风波说起。
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让曹莉没有想到的是,在女儿两岁的时候,丈夫被确诊患上了癌症,两年后,就离开了人世。
就在曹莉和同事们焦急等待的时候,广州南站已经有一些劳务工被陆续清退了,他们的合同是2013年八月和九月份到期。
曹莉说她只想平平静静地把孩子养大,在八月份接到通知,知道自己将要失去工作后,曹莉几乎每个夜晚都不能入睡。妈妈精神上的压力,六岁的女儿也能够体会到。
让大家想不通的是,广铁集团的这次裁员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劳务工,而是集中在广州站、广州南站等单位的几百名劳务工。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连续订立二次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之后,除非有一些特殊情况,在再一次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然而,就在大家满心期盼再一次签约时,广铁集团决定停止续签,这对于许多工作时间在十年以上的劳务工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广州火车站工作了15年的曹莉一下子觉得生活没有了指望,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也在被裁员的行列中。
今年36岁的曹莉刚刚到铁路工作的时候也不到21岁,2005年,曹莉结了婚,她的丈夫是广州铁路的正式员工,当曹莉拿着几百元临时工的工资时,丈夫两三千元的收入能够很好地维持他们的生活。
曹莉的工资很低,没有能力租其他的房子住。广州车站原本有自己的员工宿舍,但这些房子只提供给有编制的正式员工。没有去处的曹莉,就以丈夫的名义去找单位协调宿舍。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