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如何应对2022年11月23日中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

产业链重构必然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也无法例外。最近几年,中国已经开始出现部分产业外流的情况。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全球化不断推动各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这种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为基本逻辑。跨国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效率及成本的最优解决方案,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在全球各地穿梭往来。在这种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模式中,生产流程分布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单个企业往往专注于特定的生产环节,而不是独自完成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由于产业链的全球分布及高效运作,所有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布局的国家如中国、泰国、越南等国家的生产率和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贫困人口数量也大幅度减少。

中美经贸摩擦、俄乌冲突、极端气候等风险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全世界的供应链都受到震动。中国应当以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方式主动适应并引导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进程。全球产业链的重新调整与配置不可避免。越南成为三星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疫情进入第三年,上海及周边地区疫情以后,几乎是2021年同期的3倍,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下降了约40%。2019年三星关闭了所有在华手机工厂,电子信息行业,全球知名芯片制造商安森美宣布将其在亚洲的四个配送中心之一的上海配送中心迁至新加坡,并将关闭中国的全球配送中心。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进程中,中国会受到怎样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长复苏的大局会受到怎样的改变?我们认为?

由于俄乌冲突的影响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广泛的经济制裁,俄罗斯经济主动或被迫开启了与西方经济脱钩的进程,对产业链全球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对全球经济不论在供给侧、需求侧还是流通环节都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上海港及附近宁波舟山港等待的集装箱船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2022年4月,以2022年上半年为例,包括特斯拉、本田等各大企业的生产流通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但全球产业链的发展近些年受到了挑战,出现了逆全球化的趋势。事实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链扩张就开始出现放缓的迹象。近几年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问题对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形成了新的压力。

俄乌冲突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是严重冲击多种大宗商品的供应。俄乌两国是石油、天然气、粮食、多种有色金属的重要产地和出口来源地。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严重影响了这些大宗产品的供应。

家居行业,中国家具在美欧日韩家具进口的金额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52.8%下降至2020

从纽约联储银行发布的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GSCPI)可以看到,从2020年开始,由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方面的影响,全球供应链承受的压力急剧上升,而且这些压力预计将会长期持续下去。基于全球产业链面临的压力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以及许多企业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全球化战略,全球产业链重构成为新的课题与潮流。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总体上看也是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历史。全球化在1990年到2007年间发展最为迅速,其原因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贸易壁垒的降低等。

其次,共同遵守的贸易规则受到了极大挑战。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纷纷对俄罗斯实行制裁,将俄罗斯踢出各项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纷纷撤出俄罗斯市场。俄罗斯主要银行被排除在SWIFT支付体系之外,海外资产也被没收或冻结。政治因素取代贸易规则,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受到严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