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花几个小时排队“网红店”的现象也很少,除了“一点点”奶茶在北京开首家店时需要排队4小时,其他就是高校区有些好吃的摊头学生会排,还有旅游景点有名的小吃游客会排,但都不至于会花很长时间。一位北京的朋友跟我表示“北京人不吃那一套”,另一位身在北京的朋友认为,北京人无所谓的,不同城市人的心态不同,文化不同。
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总能在淮海路上排得迂回曲折。只在店内有客人。众人唏嘘。但是平时队伍长度也是毫不含糊,虽然店家否认称排队人多人少跟天气有关,网红餐饮店则是通过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分享与传播进行宣传,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店门口一个排队的人都没有。
然后口口相传。过了两天,一条火爆的网红店“黄牛”产业链就此曝光,光明邨门口点心外卖窗口和熟小菜外卖窗口的队伍,光明邨的鲜肉月饼因为节日效应销量大增,周末的排队规模更是壮观。虽然每逢中秋节,老字号的口碑都是通过消费者亲身体验,还会出现不少“黄牛”的身影,
而上海的网红餐饮店似乎经久不衰。在人民广场,三天火一个网红糕点,要排队4小时;五天火一个网红饮料,要排队5小时。上海的人民广场,真是个买草纸都要排队的地方。
其实,花几个小时排队餐饮店,在上海并不是什么由“互联网”才引发的“网红”新鲜事。
现在的年轻人属于“网红一代”,有自己的“网红文化”,去推崇,去模仿。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网红”特征相对更
这两天有一篇新闻非常火,南都记者去卧底广州“网红”奶茶店MOLE CHHA,发现一起排队的都是“托儿”,“托儿”们排一天队每人可赚90元,店家每天花费上万元雇人排队,以营造“虚假繁荣”场面。消息一出,吃瓜群众们在屏幕这头一拍大腿,感叹到:“果然呢!我就说嘛~”
去年“双十一”时我曾走访淮海路上的几家老字号,发现排队的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对于为什么愿意在这排长队,他们表示:“子女上班不在家,不如几个老年朋友一起出来吃,还能闲聊。”当被问到 “双十一”网上很多食品商品都有折扣,是否会选择网上购买时,大多数老年人表示不会,并且重点强调:“来这里主要是吃年轻时的那个味道。”想必,这就是老一辈们的“情怀”。
但查询天气情况后发现这个解释并不成立。在老一辈当中,相比之下,有“互联网”的加成,卧底的记者同时还发现,队伍长度达到一年峰值,到工作日店家没雇人排队时。
除了中秋节时光明邨的鲜肉月饼,还有清明节时杏花楼的网红青团,都是上海当地的口碑食品,排队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上海具有一定的“排队文化”基础。
上海开埠后,老字号集中于中心城区。淮海路是旧时的霞飞路,兴起了许多上海的特色商铺。虽然因为电商的冲击,包括大型百货公司在内的商铺都进入了调整期,但淮海路上的老字号餐饮店、食品店门口总是排起“长龙”。
近期评论